《管理层收购后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一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成果,项目编号:05CJL011。本书是作者在世界MBO发源地——英国诺丁汉大学管理层收购研究中心潜心攻读西方文献后,结合中国实践得出的研究成果。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 简记为MBO),是当前中国经济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它被赋予了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效率、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等重大功能。对管理层收购后的企业绩效和公司治理特征进行研究,这是当前中国企业经济和公司金融理论亟需完成的内容。
本书从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角度,界定了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管理层收购(MBO)的19家样本,置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和历史现实背景下,研究了中国管理层收购后的上市公司治理问题。通过该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认识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特色MBO,使得监管者和社会大众不带着偏见、陈见或者某种情绪化倾向来看待MBO这个事物。
本书的主要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将特殊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历史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归结为“创新型MBO”。
第二,中国特色的MBO并没有借助于外部高度杠杆负债融资或者外部PE机构的监管。
第三,MBO后控制性股东也即管理层,对企业更多的是给予支持之手,而非攫取之手。
第四,在控制了行业因素之后,MBO后上市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运营能力)、现金流量显著好于MBO之前,偿债能力削弱,资本投资减少。另外,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中国企业MBO的“自由控制资产的代理成本假说”,认为在企业产权不清的状况下,管理层控制了优质资产或潜在优质资产而不愿意投入上市公司,这部分资产属于“自由控制资产”。
第五,MBO后企业的品牌价值获得了长远发展的保证。
第六,MBO后公司股息政策保持稳定,并没有增加股息支付、改变股息政策,而是继续维持原先的股利政策。
MBO还是一个负面概念吗?本书对管理层收购(MBO)从学术上给予颠覆性认识!
在股权分置改革和创业板开板之后,MBO如何找到新的定位?本书给予了新的思考!
作者简介:
李曜,1970年生,公司金融学科带头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公司金融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金融、公司治理与企业激励机制、企业年金、投资基金等。2002年9月—2003年9月,获CCSEP留学基金资助,作为中加访问学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管理学院从事访问研究1年;2009年8月—2010年1月,作为国家留学基金青年骨干访问学者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管理层收购与私募股权研究中心访问半年。
近年来,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在国际S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国内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发表CSSCI论文30多篇;已出版个人专著3本、译著1本、参编教材2本、编著著作多本。